怀着大志向,乐做“小经济”!
——“跟着浙商学创业”系列报道之一
编者按
【关键词】
乐于做小——真的不能嫌小,现在身家过亿的谢文彬,出身也只是一个“物回店”的小工。在浙商眼里,没有什么小项目:现在小,不代表将来小;别人做得小,不等于自己做不大。
现在的谢文彬做得“有点大”。
他的产业大。除了高资机床市场,他在上海、安徽等地还有9个分公司;在上海还有数千万的房产,银行给他个人的信贷额度高达6000万元。目前,他正与一个团队在我市运作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机械产业园,预计投资15亿元。
他的“口气”大。谈运作项目,以亿元起;谈财富心得,警句层出不穷——“现在的机会都很大,一个人吃不下,必须兵团化作战”、“想做大事的人,不贪小便宜”、“成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,然后把‘说’变成‘承诺’与‘行动’”、“没有‘小经济’,只有小眼光”。
过去的谢文彬来头“十分小”。
他的生意很小——
18年前,谢文彬的父亲在镇江开了一家机床调剂的小店。四处打听倒闭的工厂,把他们的旧机械收购过来,修修补补,再卖给一些需要机械的小厂。生意小,雇不起人,他就让15岁的谢文彬从老家浙江台州赶过来帮忙。
当时的店面只有二十几个平方,前半部分用于摆放旧机床,后半部分则是父子俩的卧室。每天一大早,谢文彬就骑个破自行车下乡四处转悠。“收到旧机械后,就向对方要个架子车,把机械拉回来。”很多旧机械都有毛病,他就动手修理,从没学过机械学的谢文彬就在反复的拆卸中,成长为机械修理能手。
他的学问很小——
谢文彬出来闯社会时,连初中都没念完,根本不懂经济学理论,更不懂英文,一开始,很多机械上的专业术语,他一个都不知道。
但是,18年后,他不仅把小生意做成大产业,他还先后支付了数十万学费,从未毕业的初中生,成长为在读的MBA和中国华商书院的学员;从知识贫乏的小青年,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企业家。
18年前,谢文彬的生意只能称之为“物回店”。18年后的今天,尽管他所从事的生意并没有跳出机床调剂和品牌代理的范围,但归类则被更换为现代物流业。
在回顾18年的创业历程时,尽管谢文彬也认为财富的转折点出现在18岁——
那一年,他只身到南通参与一家倒闭机床厂的设备拍卖,最后他以90万元的高价拍得整套设备,而他当时交了5万元押金后,身上已经所剩不多。他灵机一动,找来参与竞拍的其他商家,然后将设备分解卖给他们,最后销售总额竟然高达130多万,净赚40多万。
——但他并不认为成功的起步在18岁。“我的成功应该在15岁。”
15岁的谢文彬也有着很大的财富梦想,也想着将来成为亿万富翁,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“大梦想”,而嫌弃父亲的小门面,反而很乐于跟着父亲做又苦又脏的小工,并且一直保持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。后来,在镇江浙商商会第一次与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尝试诚信担保贷款时,谢文彬就成了第一批受益者,拿到了200万元信用担保贷款用于市场扩建。
“不仅是我,很多浙商都有这样一个特点,从来不嫌项目小、入门低,我们很务实,没资格做老板时,那就做小工;有得赚,不管多小的生意都做。只要能起步、心不小,小生意终有一天能做成大产业。”记者 王鹏程
【记者点评】
想做大,乐做小。这真的是一种创业境界。
只想做大,不乐做小,那就容易好高骛远,那就会在挑三拣四中浪费时间、激情和机会。其实很多人都想创业,但多数人都是想等有了资金、有了资源、有了适合的项目、有了该有的一切再起步。于是,就一直在等待,始终没有迈出第一步。
乐于做小,绝非甘于做小。如果想法不大,那么起步再大,终究还会小下去;如果梦想很大,即便很小的生意,终有一天,也能做成大产业。
怀着大志向,乐做“小经济”。这才是一个健康和成熟的创业心态。因为乐做小,谢文彬才会15岁就踏上创业之门;因为想做大,他才会不断学习,最后登堂入室,身家过亿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浙商是创业和财富的代名词。
不同的浙商有着不同的财富传奇,不同的浙商又有着相同的创业基因。
本报记者与在镇浙商广泛接触后,总结出了他们身上的五大创业基因:
不贪大舍小,善于从“小经济”中做出大财富;
不急功近利,善于在坚持忍耐中等候财富;
兵团式发展,善于在合作中做大做强;
以世界为家,善于在区域间进行资源整合;
最后,他们还都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,而这既是创业的起点,又是创业的终点。
在我市全民创业的大潮中,本报推出“跟着浙商学创业”系列报道,谨以此激励那些准备创业,或正走在创业路上的镇江人:善于“移植”浙商的创业基因,或许我们也能复制他们的财富传奇。 |